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1-26 15:18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 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较早地对动物及人类的学习、教学原理和学习迁移进行深入的研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2.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以形成联结的过程。

3.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为学习的主要规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前的预备定势。在教学中就要做到不要搞突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准备。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减或减弱,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是指联系越多则联结力越强。失用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效果率: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

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吃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沫;经过30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1到2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比如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铃声,那么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一样强烈,当然这“一段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

1、获得,拥有了这个条件反射

2、消退,这个条件反射消失了

3、刺激泛化,不能够分清楚铃声和其他声音,如我们常说的“草木皆兵、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都是刺激的泛化。

4、刺激分化,能够区分铃声和其他声音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1961年,他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实验。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班杜拉也提出了相应的强化理论,即下面三种:

直接强化:强化直接作用于受强化者身上。

替代性强化:看到榜样、他人被强化二次受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对自己的强化。

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托尔曼(E.C.Tolman,1866—1959)、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布鲁纳(J.S.Bruner,1915一 )和奥苏伯尔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基本观点有:

1.学习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

2.学习是凭借智力与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决非盲目的尝试;

3.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认为外在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外在强化学习也会发生。

这种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众多,下面分别介绍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三种理论流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D.P.Ausubel)的认知同化论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③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

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习强调从个别到一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认为,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前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A、动机阶段;B、了解阶段;C、获得阶段;D、保持阶段;E、回忆阶段;F、概括阶段;G、操作阶段;H、反馈阶段。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的联系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评价

程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改革。

5.程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制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成绩查询入口

教师招聘体检公告

教师招聘体检名单

教师招聘体检时间

责任编辑:云云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黑龙江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中小学教师招聘备考之阅读目标解读中小学教师招聘备考之表达与交流目标解读教师招聘考试:社会心理之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教师招聘心理学:印象形成教师招聘心理学: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中的各种“错杂关系”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